1、適時栽植
秋季是栽植牡丹的最佳時期。俗語有“春分栽牡丹,到老不開花”的說法理。
具體栽植時期以9月中旬到10下旬為宜。在此時期內(nèi)又以早栽為好, 早栽地溫尚高,可促使分株苗早發(fā)新根,有利于成活、越冬及翌年的生長。
栽植方法,通常與分株繁殖同時進行。無論穴栽、溝栽或盆栽,均應使栽植空音寬大深長。底部混入腐熟基肥后,使根系均勻分布,自然舒展,不可卷曲在一起。栽植深度應使根頸與土面平齊或稍低為宜,不可過深或過淺。封土時應分層填土,層層踏實,然后澆澆水,培土越冬。
2、應當適時適量澆水施肥
澆水要以既保持土壤濕潤,又不可過濕,更不能積水為原則。一般初栽之苗要澆透水,入冬之前要澆透水,其它則可因地因花酌情澆水。
中國牡丹性喜肥,適時適量施肥不僅能促使開花繁茂,花大色艷,花型豐滿,而且還可防止或減弱某些品種開花“大小年”以及花型退化、重瓣性降低等現(xiàn)象。
3、合理整形修剪
應當及時除去繁枝贅芽、枯枝、病蟲枝,維持地上部分與地下部分的動態(tài)平衡,保持植株有均衡適量的枝條和美觀的株形,使其通風透光,養(yǎng)分集中,才能生長旺盛,開花繁茂一致。主要措施包括如下幾項:
⑴選留枝干
牡丹定植后,第一年任其生長,可在根頸外萌發(fā)出許多新芽(俗稱土芽);第二年春天時,待新芽長至10cm左右時,可從中挑選幾個生長健壯、 充實、分布均勻者保留下來,作為主要枝干(俗稱定股),余者全部除掉。以后每年或隔年斷續(xù)選留1-2個新芽作為枝干培養(yǎng),以使株叢逐年擴大和豐滿。
⑵酌情利用新芽
為使牡丹花大艷麗,常結(jié)合修剪進行疏芽、抹芽工作,使每枝上保留1個芽,余芽除掉,并將老枝干上發(fā)出的不定芽全部清除,以使養(yǎng)分集中,開花碩大。每枝上所保留的芽應以充實健壯為佳。有些品種生長勢強,發(fā)枝力強且成花率高,每枝上常有1-2個甚或3個芽均可萌發(fā)成枝并正常開花, 對于這些品種每枝上可適當多留些芽,以便增加著花量和適當延長花期;而某些長勢弱、發(fā)枝力弱并且成花率低的品種則應堅持1枝留1芽的修剪措施。
4、病蟲害的防治
其主要病蟲害及防治方法以如下:
⑴牡丹灰霉病
灰霉病是世界上牡丹的重要病害之一,在我國也時有發(fā)生,該病在牡丹的生長季節(jié)均可發(fā)生,對幼嫩植株危害嚴重,引起幼苗的倒伏、枯萎。
防治: ①減少侵染來源:秋季清除病株的枯枝落葉,春季發(fā)病時摘除病芽、病葉,對病殘體進行深埋處理。②生長季節(jié)化學防治:生長季節(jié)一旦發(fā)病可采用下列藥劑進行噴霧防治:1%石灰等量式波爾多液,70%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,65%代森鋅500倍液,或50%氯硝胺1000倍液。每隔10天-15天噴1次,連續(xù)噴2次-3次。③加強栽培管理:栽植密度要適度;雨后及時排水,株叢基部不要培濕土;重病區(qū)要實行輪作;栽植無病種苗,苗木可用65%代森鋅300倍液浸泡10-15分鐘。
⑵牡丹褐斑病
褐斑病又叫紅斑病,是牡丹常發(fā)生的世界性病害。常引起葉片早枯,影響牡丹的生長勢。
防治: ①減少侵染來源:秋季徹底清除地上的病殘體;早春植株萌動前噴 50%多菌靈600倍液或3度的石硫合劑,殺滅植株上的病菌。②生長季節(jié)的化學防治中:發(fā)病后噴50%多菌靈1000倍液,或65%代森鋅500-600倍液,7天-10天噴1次, 連續(xù)噴3次-4次。③加強栽培管理:栽植密度適度,施有機肥及復合肥。
⑶牡丹炭疽病
炭疽病是我國牡丹常見的病害,炭疽病常使牡丹葉懲枯斑連片,病莖扭曲,幼嫩枝條枯死。
防治:①減少侵染來源,方法同牡丹褐斑病。②生長季節(jié)的化學防治:發(fā)病初期(5月-6月)噴70%炭疽福美500倍液,或1%石灰等量式波爾多液,或65%代森鋅500倍液。10天-15天1次,共噴2次-3次。
⑷牡丹輪斑病
輪斑病又名白星病,也是牡丹常見的一種葉斑病
防治:①減少侵染來源:及時清除病株落葉,植株萌動前噴灑3 度石硫合劑,殺滅牡丹植株上的病菌。②生長期化學防治:噴1%石灰等量式波爾多液,或50% 退菌特800倍液,或65%代森鋅500倍液。發(fā)病后連續(xù)噴2次-3次(每天10天-15天1次)。③加強栽培管理:種植密度合適,通風透光好。
⑸牡丹葉枯病
該病可引起牡丹早落葉。
⑹牡丹枝枯病
牡丹枝枯病侵染牡丹的莖干、枝條等部位。莖干上發(fā)病為淺褐色病斑,逐漸擴展為紅褐色橢圓形病斑。病斑可繞莖干一周,使病斑以上的枝干迅速死亡。秋季,病斑上出現(xiàn)黑色小點粒,即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。芽 受侵染變?yōu)楹稚?,枯死芽能長期殘留在植株上。該病由真菌引起。
發(fā)病條件: 病原菌主要從傷口侵入。傷口多、植株生長衰弱有利于病害發(fā)生。
防治: ①加強栽培管理,增強生長勢,減少傷口,提高抗病性。②化學防治:參看牡丹褐斑病。
